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中医名方方证网

余精灵12月医案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发表于 2022-1-11 21: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治胃寒案
孙某,男,67岁。宜昌人,2021年12月07日初诊。
因“胃脘部恶寒20余年” 就诊。
曾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先后予抗幽门螺旋杆菌、抑酸护胃等治疗无效;中药予附子理中丸、四君子汤等加减治疗无效。症见:胃脘部恶寒,三伏天亦需要覆盖三层棉垫,无明显腹痛,稍有风吹即见胃脘部漉漉有声,冰凉感,伴纳呆,精神萎靡,小便可,大便溏软。舌质红苔薄滑,脉弦迟。近年来体重体力下降明显。
中医诊断:胃寒            
辨证:太阴夹饮
治则:温阳化饮
处方: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当归 9g  赤芍 18g  茯苓 24g  白术 12g
川芎 9g  泽泻 12g  桂枝10g   甘草6g
3剂,水煎服。
二诊:棉垫已经完全去除,饮食精神趋于正常,脉见弱象。考虑饮邪已除,胃阳虚弱渐露,予六君子汤化裁:
黄芪30g  党参15g  焦白术12g  茯苓24g
桂枝10g  半夏10g  炙甘草6g
7剂,水煎服,症状消失。随访三月,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虽一派脾胃虚寒之象,证属太阴,但予附子理中丸、四君子汤等温阳健脾之方药不效,根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患者近年来体重体力明显下降,胃脘部漉漉有声,苔薄滑,可以从饮邪留于中焦论治;饮病乃中阳不足,脾运失职,气不化水,聚湿而成,故治宜温化利水;而单用温阳或健脾之法并不能化饮邪,患者胃脘部冰凉感,伴纳呆,精神萎靡,大便溏软,可见脾胃阳虚,加之饮邪留中,方选苓桂术甘汤,此处取温阳化饮之义。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昡,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中茯苓健脾渗淡利湿;桂枝温阳降逆,并助茯苓气化以行水;白术健脾燥湿,使中焦健运,则水湿自除;炙甘草,健脾补中,调和诸药。治疗脾虚兼水饮尤效。
患病日久,多虚多瘀,加入当归芍药散水瘀同治。《金匮要略》:"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原方治妇人肝郁脾虚,血瘀湿盛的孕产腹痛或经后腹痛。方中芍药、当归、川芎活血并兼补虚,茯苓、白术、泽泻利小便而逐水气,众药主在温中养血利饮。
苓桂术甘汤与当归芍药散两方合用,共奏温阳化饮之效,7剂药后,病症消除后。治病求本,用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以免复发。
本案需注意的是,局部恶寒与外感之全身恶寒相区别。胃部恶寒,系饮邪阻遏阳气,阳不外达使然,而饮邪之生成源于脾失健运。临床上易将痰与饮相混淆,其相同点:均由脾胃功能失常引起。不同点:痰成于津液,属脾胃不运,治疗上从六气论治,宜攻;饮成于停水,更兼三焦火衰,治疗上从火衰论治,宜温阳化饮。根据饮停部位不同,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饮证临床表现繁多,李克绍总结:饮证四大证----痞、渴、眩、悸。水饮症,其辨证要点在舌。凡舌体异常胖大,或舌苔水滑欲滴者,必有水饮!遇此舌象,不论其症状如何,即当利水;水饮去则症状减。本案证属太阴夹饮,虽本是脾胃阳虚,而病久成饮,属本虚标实,此处单补虚是行不通的,第一步需温化饮邪,兼利小便(饮停于里),须待饮邪消除;第二步乃可治本,益气健脾,先急则治标,后缓则治本。
撰写学员:余精灵 指导老师:罗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论坛|会员|中医名方方证网 ( 鄂ICP 19025034号 )

GMT+8, 2025-5-22 18:41 , Processed in 0.33916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