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某,男,28岁。初诊时间:2020年11月15日
主诉:发现尿黄20天,纳差乏力3天
现病史:患者20天前,口服“乌发丸”后出现尿黄呈茶色,无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厌油、纳差乏力等不适,停服“乌发丸”后上症可减轻,患者未予重视,未行相关诊疗,仍继续服药。3天前,患者食欲明显下降,乏力明显,精神不振,尿同前诉,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提示:“AST 273.5U/L(正常值为)、ALT1284.8 U/L、STB43.9μmol/l、DB30.87μmol/l、ALP190.6 U/L、r–GT347.0 U/L,TBA91.9μmol/l”,乙肝两对半提示:HBsAb+,肝胆脾胰彩超:轻度脂肪肝。为求治疗,遂来就诊,刻下症:尿黄呈浓茶色,巩膜轻度黄染,纳差乏力,精神萎靡,夜寐一般,大便日一次,为深褐色软便。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既往史:无特殊。
辅助检查:
入院查甲肝及丙肝均为阴性,肝功能:谷丙转移酶1083.1 U/L,谷草转移酶186.4 U/L,总胆红素42.7μmol/l,直接胆红素33.8μmol/l,碱性磷酸酶141.4 U/L,r-谷氨酰基转移酶302.3 U/L,血清前白蛋白117.8mg/L,总胆汁酸92.0μmol/l, 腺苷脱氨酶24.2 U/L,尿酸441.1μmol/l。
中医诊断:黄疸 胆腑郁热
西医诊断:肝功能不全原因待查:药物性肝损伤可能
对症处理:
1、嘱患者立即停服乌发丸,注意休息。
2、中药予“疏肝泄热,利胆退黄”为法立方,处方如下:
柴胡10g 酒黄芩10g 法半夏10g 麸炒枳实10g 茵陈20g
栀子10g 赤芍15g 大枣15g 垂盆草15g 鸡骨草15g
炒鸡内金15g 丹参10g 党参10g 当归10g 连翘12g
醋南五味子10g 建曲15g 木香3g 麸炒白术15g 炙甘草6g
3付,水煎口服,日一剂,日三服
方解:方选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酒黄芩、法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枳实通腑泄热,茵陈,栀子疏肝利胆退黄,垂盆草、鸡骨草清热利湿退黄,连翘清热解毒,党参、白术、赤芍、建曲、五味子益气健脾,当归、木香、大枣、丹参养血疏肝,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凑疏肝泄热,利胆退黄”之功,同时适当增减药物,以达养血疏肝,益气健脾之效。
3.1g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配250ml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一次。2.4g谷胱甘肽配250ml5%葡萄糖注射液,每天一次。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50mg*63s,口服,一次150mg,一日三次。
注:腺苷蛋氨酸:通过转甲基作用,增加膜磷脂的生物合成,增加Na+,K+-ATP酶活性,加快胆汁运转,同时通过硫基作用增加生成肝细胞内解毒剂即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增加对自由基的保护作用和解毒作用,生成半磺酸与胆酸结合,可防治肝内胆汁淤积。谷胱甘肽:补充肝内SH基团,以利于药物的生物转化。甘草酸二铵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水解,在结肠以甘草次酸的形式被吸收,通过抗氧化途径发挥保肝作用,减少体内氧自由基以及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进而起到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