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中医名方方证网

柴葛解肌汤合桑菊饮加减治疗后背灼热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发表于 2021-7-3 20: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柴葛解肌汤合桑菊饮加减治疗后背灼热
患者某某,72岁,首诊时间:20210623日;
主诉:后背正中灼热感1年余;
现病史及临床表现:
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后背正中灼热感,局部皮肤无红肿疼痛,遂来我院就诊,肺部CT提示右上肺多发结节,嘱其定期复查。患者一直口服中药治疗,但后背灼热感未见明显缓解,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科门诊。现症见:患者精神欠佳,纳食尚可,二便可,夜寐欠佳。舌质红有点刺,苔黄燥,脉数。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现口服施慧达控制血压,血压控制情况不详。
辅助检查:2021-06-23我院行胸部CT检查后提示:1.右上肺多发结节,较前无明显变化,建议年度复查;2.双肺纤维灶;3.双侧局部胸膜增厚、粘连;4.肝内低密度灶,建议进一步检查。
中医诊断:肺痹        中医证型:热证
西医诊断:肺部结节
处理:
1、中医治则:解肌清热,辛凉解表;
2、中药方剂:方用柴葛解肌汤合桑菊饮加减
菊花 12g                 桑叶 15g          杏仁 12g            甘草 6g
防风 10g                 黄芩 9g          姜半夏 10g          厚朴 15g     
石膏 15g (先煎)  薏苡仁 15g      丹参 15g         葛根 15g
桂枝 15g               北柴胡 12g         黄连3g     
中药7剂,免煎颗粒剂,每日1剂,早中晚3次开水冲服;
放血疗法;
按:背热是指背部感觉发热的一种症状。也有称“胸背热”,“项背热者”。
  1、肺火背热
  肺居上焦,背为肺之分野,肺火炽盛。则背部发热。热邪郁于肺中,气机不利则胸背胀痛,肺失肃降则为咳嗽,热灼肺津则喉干痰黄。午后阳气盛,热势愈甚其症亦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伤津则大便秘结。面赤舌红、苔黄脉数,皆热盛之象。其持点为背热而咳,胸背胀痛。治宜清降肺火,方用泻白散。
  2、阴虚背热
阴虚背热以阴虚为主,背脊部为足太阳经所循之处,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为表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火循腰脊而引于背,故见腰脊背热。且蒹腰背瘥痛,手足心热,夜眠盗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知柏地黄丸。
柴葛解肌汤方剂来源于明代陶华撰著的《陶氏伤寒全书》。原方用于“治足阳明胃经受邪,目疼,鼻干,不眠,头疼,眼眶疼,脉来微洪”等症,现多用于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方剂组成:柴胡6克,葛根9克,甘草3克,黄芬6克,羌活3克,白芷3克,芍药6克,I梗3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热服。
柴葛解肌汤具有辛凉解肌,清泻里热的功能,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症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略有寒热往来之意,无汗头痛,日疼鼻千,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如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
本方所治之证,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为辨证论治要点,主要为风寒表邪未解,文化热入里之证。病邪在肌表,为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合病,当以辛凉解肌,兼清里热治之。柴胡、葛根解肌清热,治疗太阳经证,为君药;羌活、白芷散表邪而治头痛,黄苓和解少阳、清泻里热,治疗阳明经,共为臣药;白苟,甘草酸甘敛营,以防疏散太过;桔梗宣利肺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佐药。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并为使,现代临床应用柴葛解肌汤,多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属于表邪未解,里热郁实者。
跟诊导师:脑病科 段琦云
跟诊学生:2020级向娇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论坛|会员|中医名方方证网 ( 鄂ICP 19025034号 )

GMT+8, 2025-5-22 23:02 , Processed in 0.3249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