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运动神经元病 患者饶某某,女,60岁,首诊时间:2021年12月1日;
主诉:言语不利半年余。 现病史及临床表现: 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舌萎无力,言语不利,吐字不清晰,声音嘶哑,于我院脑病科住院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近期感上述症状日渐加重,遂至我院门诊就诊。现症见:患者舌萎无力,言语不利,吐字费力不清晰,流涎,声音嘶哑,时有头晕、乏力,纳食少,腹胀,精神欠佳,纳差,夜寐尚可,小便调,大便干结。颤动舌,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 既往史:既往否认乙肝、结核、甲亢、甲减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其它手术史。 辅助检查:暂无 初步诊断:中医:痿证(脾肾阳虚证) 西医:运动神经元病 处理意见: 1. 中药以“补脾益气,健运升清”为法辩证施治,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人参片 10 g 白术 15g 炒扁豆 15g 甘草片 10g 莲子 12 g 山药 15g 砂仁 12g 麸炒薏苡仁 18g 桔梗 12g 大枣 12g 茯苓 9g 当归 10g 麸炒枳壳 10g 北柴胡 12g 白芍 15g 升麻 12g 陈皮 9g 胆南星 12g 法半夏 12g 中药5剂,每天一剂,自煎口服,日3次。
按: 中医关于萎证治疗历史论述 1.《内经》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素问·痿论》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在治疗上,《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2.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强调“痿病无寒”。
3.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力纠“风痿混同”之弊,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在具体的辩证方面又有湿热、湿痰、气虚、瘀血之别,对后世影响很深。
4.明清以后对痿证的辨证论治日趋完善。《景岳全书》指出痿证并非尽是阴虚火旺,认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
5.清.《临证指南医案·痿》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
病因 1.感受温毒
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或温病高热持续不退,皆令内热燔灼,伤津耗气,肺热叶焦,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
2.湿热侵淫
久处湿地或涉水淋雨,感受外来湿邪,湿热侵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或郁遏生热,或痰热内停,蕴湿积热,就、侵淫筋脉,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于濡养而致痿。
3.饮食毒物所伤
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失节,劳倦思虑过度,或久病致虚,中气受损,脾胃受纳、运化、输布精微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以致筋骨肌肉失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痰湿内停,客于经脉;或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嗜酒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均可致痿。此外,服用或接触毒性药物,损伤气血经脉,经气运行不利,脉道失畅,亦可致痿。
4.久病房劳
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或房劳太过,伤及肝肾,精损难复;或劳逸太过而伤肾,耗损阴精,肾水亏虚,筋脉失于灌溉濡养。
5.跌扑瘀阻
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经气运行不利,脑失神明之用,发为痿证;或产后恶露未尽,瘀血流注于腰膝,以致于气血瘀阻不畅,脉道不利,四肢失于濡养滋养。
跟诊导师:脑病科段绮云 跟诊学生:2020级向娇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