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中医名方方证网

温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1例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发表于 2021-2-25 22: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患者李某,男,56岁,2021年1月16日初诊。
主诉: 左侧口眼㖞斜2个月余
现病史: 2个月前于外地出差期间因水土不服出现感冒症状,继而出现左侧耳后疼痛伴左侧偏头痛,1d后患者左侧耳后及左侧头皮处出现少量疱疹,并出现左侧眼睑闭合不全,左侧额纹消失,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口角㖞斜向右侧,不能鼓腮,面部麻木,轻度肿胀,左侧舌头味觉减退。次日患者自觉症状持续性加重,就近就诊于仁和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左侧周围性面瘫,随后治疗2个月余(具体治疗过程不详)。治疗后,患者耳后疼痛症状消失,疱疹消退,但面部症状无明显缓解,随后出院。近日患者自感面部僵硬不适,左侧眼睑闭合不全,流泪不止,严重影响正常生活,遂就诊我科。刻下症:左侧额纹消失,不能蹙鼻皱眉,左侧眼裂增大,迎风流泪,左侧口角向右侧㖞斜,左侧舌前味觉消失,左侧耳朵听觉过敏。少气乏力,纳差少寐,舌淡,苔白厚,脉细而滑。
既往史:既往腰椎间盘突出症3年余
辅助检查:查体:面神经House-Brackmann分级Ⅴ级。肌电图:瞬目反射示左侧面神经传导障碍;运动神经传导示左侧面神经周围运动传导障碍;F波示左侧面神经F波未引出肯定波形;针极肌电图示左侧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额肌呈神经源性损害。
中医诊断: 顽固性面瘫          中医证型:气虚血瘀证
西医诊断: 面神经炎
治则:温经散寒、益气通络、活血祛瘀
处理:
1、温针灸治疗。(1)穴位:头面部选择阳白穴、四白穴、颊车穴、地仓穴、牵正穴。四肢选择合谷穴(双侧)、足三里穴(双侧)。(2)针刺手法操作:采用0.25 mm×40mm一次性针灸针,取阳白穴透刺鱼腰穴得气;地仓穴、颊车穴相互透刺;足三里穴深刺,使针感从下肢向上传导;合谷穴深刺,使针感向上臂传导。针刺得气后,将长度为1.5cm的艾炷分别套在针刺患侧阳白穴、四白穴、颊车穴、地仓穴及双侧合谷穴和足三里穴的针柄上点燃,下面垫硬纸板,防止艾灰烫伤皮肤,每穴灸1壮。同时针刺患侧听宫穴、听会穴,每次针刺前使患者张口伸舌,点刺左侧舌前,使舌头微微出血为度。温针灸治疗每日1次。
(2)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温针灸结束后选取2号玻璃罐,给予患侧面部快速闪罐6次左右,使患侧面部皮肤微红;然后选取患侧阳白穴、四白穴或地仓穴、牵正穴刺络放血,用碘伏在穴区消毒后,采用采血笔快速刺破穴位局部皮肤,采用2号玻璃罐进行闪火法拔罐,并留罐3min,达到要求放血量(约5mL)后起罐,再进行皮肤消毒,嘱患者避风寒。刺络拔罐放血治疗隔日1次。

复诊:治疗1周后,患者可抬眉,但额纹略浅,听力有所恢复,味觉较前好转。治疗2周后,患者左侧额纹出现,可抬眉、闭眼,左侧鼻唇沟出现,能蹙鼻,听觉、味觉均正常,但鼓腮后仍漏气。故继续温针灸地仓穴、颊车穴治疗1周,隔日1次。治疗3次后,患者面部活动自如,面部症状及体征消失,面神经支配区域内的感觉及面肌运动功能均正常,面神经HouseBrackmann分级I级。随访至6个月,患者面部如常,未再复发。

讨论: 中医认为面瘫日久,久病正虚,经脉失养,夹痰夹瘀,病情较为复杂。《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其治疗主要通过补正气、调气血、温经脉、化瘀血以改善面部神经的传导功能和肌肉收缩功能。
在穴位选择上,温针灸治疗选择患侧阳白穴、四白穴、颊车穴、地仓穴、牵正穴及双侧合谷穴、足三里穴。阳白穴下分布的是额神经,阳白穴透刺至鱼腰穴能够促进患侧额纹的恢复。颊车穴下为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地仓穴下分布有颏神经(下颌神经分支),深层有面神经颊支分布;四白穴浅层分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的颧支,针刺四白穴、颊车穴与地仓穴互相透刺能够促进面神经各个分支的恢复。牵正穴为经外奇穴,其下分布有耳大神经和面神经颊支,是治疗面瘫的经验要穴。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针刺合谷穴能够治疗头面部疾病。足三里穴具有强身健体、扶正补虚的作用。温针灸刺激以上穴位可起到调和气血、温通经脉、祛瘀扶正的作用,同时配合面部刺络拔罐放血疗法,能够促进患者面部肌肉和神经的恢复,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论坛|会员|中医名方方证网 ( 鄂ICP 19025034号 )

GMT+8, 2025-5-23 02:25 , Processed in 0.39161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