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某,男,50岁,已婚。初诊时间:2021年11月7日。
主诉:眩晕1年余,加重1周。一年前患者因脑力劳动过度出现身体疲劳,又因休息不足,首次出现眩晕症状,同时伴恶心,后头痛,头晃动后明显加重,经西医各项检查后,被诊为血管神经性眩晕。此后每因劳累或情绪因素而诱发,患病期间口服多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近一周,感症状加重。患者素体偏瘦, 有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症见:头晕且痛,视物旋转,伴周身不适,心烦失眠,乏力盗汗, 纳可,夜寐欠佳,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边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
初诊:行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头维、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配以志室、悬钟、三阴交。取两侧头维、风池为一组,足三里、三阴交为一组以低频持、续波通电20分钟,每日一次,行5日。中药以“补益肾精,升清降浊”为治法,拟方如下:
龟板20g 何首乌20g 白芍15g 五味子12g
葛根15g 栀子10g 钩藤12g 白僵蚕15g
土鳖虫10g 丹参15g 益母草25g 石菖蒲12g
5剂,水煎服,一日1剂,每日3次。
治疗5日后,患者感头晕、头痛减轻,失眠、乏力症状也有所改善。遂继续行针灸1周。
临证心得:病人阴虚体质,因生活习惯不良致使精、神暗耗,又因过劳而引发眩晕,精血亏耗而虚火易浮,津血受浮火之灼而内生痰瘀,痰瘀火与内风相合,故时发时止,脉证符合风火痰瘀为标,阴血精亏为本。方中龟板,何首乌,白芍大补精血,平衡阴阳,五味子收敛浮火,养神止汗,栀子泻火除烦,钩藤清热熄风,白僵蚕,清化热痰,土鳖虫,丹参,益母草凉血化瘀,石菖蒲,葛根开窍醒神,升清降浊,以净化心脑。待精血充足,阴阳得调,痰浊化除便可眩晕减轻。百会穴主治头痛、眩晕,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调节一身阴阳之气。《玉龙歌》:“……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头维配以风池可熄风止眩。患者肾精亏虚配以志室穴及悬钟穴,可补肾气、益精填髓 。三阴交及足三里为常用保健穴位,可调和阴阳、行气活血、疏通经络。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一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续以巩固治疗后可基本治愈。
2019级规陪学院 李奕姿
指导老师:王国进副主任医师(针灸推拿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