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某,女,40岁,2021年6月17日就诊。患者1月前出现口气异味较重,口苦、口干喜饮,以晨起为甚,偶有上腹部胀满不适,无反酸、嘈杂,无便秘、腹泻。舌红,苔白厚,舌下脉络未见曲张,脉弦。 诊断:中医诊断:痞满 湿热中阻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处方: 生地黄10g 熟地黄10g 天冬10g 麦冬10g 茵陈15g 黄芩10g 麸炒枳实15g 石斛10g 广藿香15g 佩兰20g 茯苓10g 丁香10g 木香6g 砂仁3g 苍术10g 共7剂,水煎温服,日1剂,分3次服用。 二诊,患者诉口气异味减轻,上腹部胀满情况减少,仍口干喜饮,舌红,苔白厚,脉弦。据前方加减,处方如下: 生地黄15g 熟地黄10g 天冬10g 麦冬10g 茵陈15g 黄芩10g 麸炒枳实15g 石斛10g 广藿香15g 佩兰20g 茯苓10g 丁香10g 北柴胡10g 砂仁6g 苍术10g 黄连10g 共7剂,水煎温服,日1剂,分3次服用。 按:甘露饮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谓之“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即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本方组成:君——生地、熟地补益胃肾之阴;臣——麦门冬、天门冬、石斛滋阴清热;佐——黄芩、茵陈清热祛湿,清泄肝热;枳壳、枇杷下气降火;使——甘草甘温,调和诸药。合用共收清热养阴利湿之功。本方再加茯苓、肉桂,可增强利尿作用,名为“桂苓甘露饮”;也可加犀角凉心泻肝,增强清热解毒作用。 临床应用以口臭,咽痛,口舌生疮,牙宣龈肿,或吐血衄血及湿热黄疸等为辨证要点。现代多用于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属肺阴虚者,及黄疸型肝炎属胃阴虚者。李浩然老师常用该方治疗“口气异味”,认为异味多源自胃中湿热,故有明显脾胃虚寒者当慎用。该方还可用于口疮反复发作者,该证多缘于阴津亏虚、湿热蕴蒸, 治宜滋养阴津、清化湿热。甘露饮,用二地、二冬、石斛滋养阴津;黄芩、茵陈清利湿热;枳壳宣畅气机;尤妙在用枇杷叶宣肃肺气(肺主气,气化则湿亦化)。本方滋养阴津不碍湿热,清利湿热不伤阴津;配合《奇效良方》之封髓丹补土伏火,允为治疗阴虚湿热型口疮之高效专方。 临证心得: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诸如口臭之类的“小毛病”,而且往往是其他见证并不明显,以致无证可辨。面对这种情况,就要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平时注重积累,善于借用他人经验,如口臭用甘露饮,口苦则可用小方:柴胡、龙胆草、牡蛎、甘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