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中医名方方证网

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前庭神经炎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发表于 2021-11-19 14: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前庭神经炎

患者张某某,女,39岁,首诊时间:2021年08月25日;
主诉:头晕、耳鸣1年余。
现病史及临床表现:
患者1年前因面瘫后出现头晕、耳鸣,耳鸣声如蝉加,夜间尤甚,伴有失眠、头痛等症,头痛呈阵发性跳痛,无明显天旋地转、视物模糊、抽搐、意识障碍等症,院外多次就诊治疗(具体治疗不详),未见明显缓解,近期感上述症状日渐加重,遂至我院门诊就诊。现症见:患者精神尚可,纳差,夜寐欠佳,小便调,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既往史:既往有颈椎病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甲亢、甲减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其它手术史。
辅助检查:暂无
初步诊断:中医:眩晕病(肝肾阴虚)
                 西医:前庭神经炎
处理意见:
1.中药以“滋阴降火,潜阳息风”为法辩证施治,镇肝熄风汤加减:
当归 12 g            山药 10g                        川芎 10g             白芍 15g           
黄芩 9g             焦栀子 30g                     天麻 15g             北柴胡 12g        
炒枳壳 10g        首乌藤 30g                     细辛 6g               桂枝 9g  
葛根 15g           煅龙骨 15g(先煎)   煅牡蛎 15g(先煎)   煅磁石 30g(先煎)
中药7剂,每天一剂,自煎口服,日3次。

按:
一、历代医家对眩晕认识
眩晕病证,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或“眩冒”。《内经》认为眩晕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则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并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痰饮眩晕,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
宋代严用和首次提出了六淫、七情所伤致眩的观点。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的理论。
明代张景岳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
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集前贤之大成,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分证论治眩晕,如半夏白术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等 。
虞抟《医学正传·眩晕》指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本病与中风之间有一定内在联系。

二、国医大师熊继柏个人经验
01、辨治眩晕,当先审证候虚实。
眩晕之证,病机比较复杂,临证当先审证候虚实。一般而言,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兼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兼体倦乏力、遇劳则甚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02、虚证眩晕,需详辨脏腑病位。
虚证眩晕,总因虚损而致清窍失养所致,然临证却需详审脏腑病位。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可致肝阳上亢,其眩晕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脾虚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淡白等;脾失健运,痰湿中阻,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腰酸腿软,步摇发脱,耳鸣。
03、眩晕肢麻,要警惕中风发生
眩晕若兼头胀而痛,心烦易怒,肢麻震颤者,应警惕发生中风。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卷一·中风》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
04、眩晕颈项背胀,当属颈椎病
此证特点是眩晕而见明显的后头部及颈项、背部胀痛,并兼耳鸣,多是颈椎病变。治宜通经活络,用葛根姜黄散主治。





跟诊导师:脑病科段绮云
跟诊学生:2020级向娇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论坛|会员|中医名方方证网 ( 鄂ICP 19025034号 )

GMT+8, 2025-5-22 18:59 , Processed in 0.31187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