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中医名方方证网

2021年9月医案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发表于 2021-12-8 17: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9月医案
张某某,女,20岁,未婚。月事来潮疼痛难忍4年余。初诊:月经来潮则小腹剧痛,甚则难以忍受,连及腰部胀痛不适,得热则减,月经色暗量多,夹血块及黏膜样分泌物,行经前乳房胀痛,畏寒怕冷,纳差神疲,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
中医诊断:痛经 气滞血瘀虚寒型
治则:理气活血,温经止痛
治疗方法:
1、方药如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熟地黄15克   白芍15克
阿胶10克   吴茱萸6克 制香附12克   乌药6克
黄芪12克   肉桂5克   延胡索12克   柴胡6克
川牛膝10克  桂枝8克   炮姜炭3克
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针灸:十七椎下、三阴交、太冲,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嘱经期节制生冷饮食。
二诊:药针兼施后小腹剧痛已减七八,腰胀痛已缓解。乳房胀痛及纳差神疲俱减,黏膜样分泌物亦减少,惟觉畏寒肢冷,仍守原法化裁3剂,并嘱其每月临经前3天来诊,仍针药同施,连续追踪观察2个月经周期。
1、方药如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熟地黄15克   白芍15克
阿胶10克   艾叶5克   吴茱萸6克    制香附12克
延胡索12克 川牛膝10克  血竭3克     桂枝8克
炮姜炭3克  
3剂,每日1剂,水煎分次温服。
2、针灸:穴位及留针时间同上。
患者遵嘱每月经前3天来诊,每诊服药1周,并在经前3天配合针灸治疗,连续观察2个月经周期,行经未出现腹痛,月经量、色正常,黏膜样分泌物未脱出。
【按语】本病因肝郁气滞,冲任虚寒,气血凝滞所致。由于肝郁气滞,冲任虚寒,寒凝于经,气滞血瘀,以致“不通则痛”而出现痛经。在《竹林女科》中有“有经来不止,下物如牛膜片”的描述,本方尊崇艾附暖宫汤合胶艾四物汤之意加减化裁,方中胶艾四物,调经和血,吴茱萸、肉桂温经散寒,柴胡、制香附、乌药、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黄芪益气,琥珀散瘀以助益气散瘀通经之功。血竭、川牛膝化瘀通经止痛,炮姜炭温经祛瘀生新,预防经量过多,通涩并举。取十七椎下穴,要以压痛明显为准,不拘泥于十七椎下,亦可上下移1-2椎体,强刺激留针30分钟,此为治痛常用要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调理脾、肝、肾;地机为足太阴脾经郄穴,足太阴经循于少腹部,郄穴治血证,可调血通经止痛。太冲疏肝理气。共奏理气活血,散寒调经之功。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西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异常者;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痛经的发生与冲、任二脉以及胞宫的周期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与肝、肾二脏也有关联。如若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不和,脉络受阻,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此外,情志不调、肝气郁结、血行受阻;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气血虚弱,肝肾不足均可使胞脉不通、胞宫失养而引起痛经。                                         
                                                     记录医师:杨男
                                                     2021年9月21日
                                                     审阅医师:王国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论坛|会员|中医名方方证网 ( 鄂ICP 19025034号 )

GMT+8, 2025-5-22 23:41 , Processed in 0.29037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