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 陈某,男,58岁,2019年11月1日来院就诊。 患者2019年9月11日因突发言语不利、右侧肢体偏瘫就诊于广西省从江县人民医院,诊断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予营养脑神经、减轻脑水肿及对症治疗,仍遗留言语不利,右侧肢体乏力,为求中医药治疗于2019年11月1日来我科就诊,入院证见:言语不利、右侧肢体乏力、头昏头痛,心情烦躁,抑郁少言,稍有咳嗽少痰,口干口苦,口气臭秽难闻,按压后感腹部疼痛,食欲差,夜寐差,便秘,大便已7日未解,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涩。该患者中医诊断考虑:中风 中经络 少阳阳明合病夹痰;治疗原则:和解少阳、润肠通便;方药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麻仁丸”加减,2019年11月2日处方如下: 柴胡15g 黄芩9g 姜半夏15g 太子参15g 大枣9g 茯苓15g 当归15g 牡蛎30g 火麻仁20g 柏子仁12g 苦杏仁10g 大黄9g 厚朴12g 白芍20g 枳实12g 三剂,水煎服,一日三次 患者服药2剂,大便仍未解,无腹胀,乳果糖口服、开塞露纳肛通便。3剂服毕,上述症状改善不明显,脐上及左下腹按之有抵抗、稍疼痛,出现呃逆不适,呃声频频,声短有力,下利恶臭清水,追问患者病史,患者诉于从江县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曾多次出现呃逆,予以泮托拉唑、莫沙比利、针灸、穴位注射等对症处理,呃逆时轻时重。患者舌红,苔黄腻,脉滑实。综合考虑,患者少阳合阳明腑实证,伴痰热上扰,故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大承气汤”加用降气消痰之品,2019年11月5日二次处方具体用药如下: 柴胡15g 黄芩9g 大黄9g 枳实12g 白芍20g 厚朴12g 大枣9g 姜半夏15g 太子参15g 茯苓15g 火麻仁20g 柏子仁12g 龙齿30g 牡蛎30g 当归15g 苦杏仁10g 芒硝15g 赭石15g 旋覆花15g 三剂,水煎服,一日三次 2019年11月8日,患者3剂服完后呃逆止,大便通,腹胀满疼痛缓解,腹软,时有口干口苦,余诸症缓解,舌红,苔薄黄,脉滑。患者症状较前明显缓解,后调整大柴胡汤加减续服10剂,症状稳定,无特殊不适。 分析: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患者入院时有口干口苦,口气臭秽,腹部按压痛,食欲差,夜寐差,便秘等症状,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夹痰,治宜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另患者中风后遗留言语不利,右侧肢体乏力、心情烦躁、抑郁少言,考虑为中风后的焦虑、抑郁状态,治疗上宜镇静安神。综合权衡,宜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中柴胡气质轻清,味苦微寒,可疏解少阳,使邪热外解,黄芩苦寒,清泄邪热,使少阳胆腑邪热内消;大黄、枳实邪热荡实,导滞行气;痰气胶固阻碍气机,与邪热互结难解,痰去则邪热有降逆之通络,故方中用姜半夏降逆消痰,开泄走下;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配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理气和血;大枣甘缓和中。龙骨、牡蛎解除狂躁、镇惊安神;茯苓淡渗利水、健脾宁心安神;此处将原方中人参用西洋参替代,取其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之效,更适用本证;因铅丹有毒,临床不用,故此药去之。黄煌认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抗抑郁、改善焦虑情绪、镇静、安眠等作用,临床可用于焦虑、抑郁等治疗。另现代药理实验研究显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中枢性兴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不仅具有抗抑郁、抗焦虑、镇静等功效,同时也有保护心血管、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液凝固及止血等作用。 本例患者为少阳合阳明腑实,治疗上本应以峻下之品荡涤热结,然而考虑患者久病体虚,大便难,故第一次用药时考虑以麻仁丸加减润肠通便。第一次服药后患者症状无缓解,详辨病机,病人出现下利恶臭清水,此为里热炽盛、腑气壅滞,燥热逼迫津液下泄,即“热结旁流”,《伤寒论》曰“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咽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六七日……便难,身微热者,此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治疗上应予荡涤之品泄热通便,故第二次开药时予大承气汤。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螨,并助硝、黄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同时第一次药毕,患者出现呃逆,综合考虑如下:一、患者痰热内蕴,致气机郁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呃逆;二、患者久病,正气亏虚,损伤中气,使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故第二次用药时加用赭石、旋覆花化痰和胃。赭石质沉降逆,主上逆之证时多以旋覆花为臂助,两药合用以降上逆之胃气,降逆消痞,从而达到止呃,此处有取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合胃之意。 目前临床对于中风后遗症的辩证多考虑以虚证为主,治疗上多以滋补、轻润之品,常说“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本例详辩气机,患者为少阳合阳明腑实,第二次用药时以实证为主,使用大黄等峻下热结之品,疗效显著。故临床诊疗中不应拘泥于固定思维,应审时度势,以辨证而论治。 编辑整理:黄郁芬 审阅老师:胡慧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