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腹胀 王某,男,45岁,2021年2月1日来院就诊。 头部双侧隐痛,心下微满,大便时干时稀,小便赤黄,并时有恶心欲呕,食欲不振,苔白而黄, 脉弦而略大。 患者诉右上腹部胀满疼痛2周,伴双侧头部隐痛,时有恶心欲呕,无嗳气,矢气少,大便干结,2-3天一次,成形不畅,小便赤黄。脉弦有力,舌黯胖,苔薄白润。查体:上腹壁稍紧张,无明显压痛,右胸胁压痛(+)。今日前来就诊,诊断考虑胆胀,处方:大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木香、佛手、郁金。具体方药如下: 柴胡12g 黄芩 9g 芍药 9g 枳实 9g 生姜15g 大黄 6g 大枣 10g 半夏 12g 茯苓12g 厚朴 9g 苏叶 6g 木香 12g 佛手12g 郁金9g 上药共五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 一周后复诊:右上腹部胀满减轻一半,大便一日一次,舌苔黄腻略后,脉沉弦,上腹稍紧张,二诊处方:上方去佛手、郁金,加虎杖、槟榔。再服5剂。 一周后随访,药服完后,患者胸胁胀满减轻,大便正常。 该患者属于中医学“胆胀”范畴,其病因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的因素有关。过食肥甘厚腻或不洁之物及饥饱无度,久之积湿化痰生热壅遏中焦,以致肝胆适于疏泄,因而脘胁胀闷疼痛,恶心呕吐;或情志失调,忧思恼怒,肝胆枢机不利,胆汁通将不畅,气郁化火,脉络失和,遂成胆胀。《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可见本病病理特点为少阳枢机不利,湿热毒邪蕴结三焦,胆腑通降失常,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张仲景《伤寒论》有关辩证条文,可将本病归结为少阳阳明合病甚或三阳合病,少阳为调节全身气机之枢纽,各种原因如肝郁气滞,湿热内闭,瘀血停滞导致少阳枢机不利胆汁排泄受阻,胃肠积滞不通疏泄而淤积益甚,甚至泛溢全身,遂发本病。仲景用柴胡汤类和解少阳为主。 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腑泄热,舒利肝胆缓解止痛。方中柴胡、黄芩为主药,柴胡气质轻清,味苦微寒,可疏解少阳,使邵阳邪热外解,黄芩苦寒,清泄邪热,使少阳胆腑邪热内消;大黄、枳实邪热荡实,导滞行气;痰气胶固阻碍气机,与邪热互结难解,痰去则邪热有降逆之通络,故方中用姜半夏降逆消痰,开泄走下;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配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理气和血;大枣甘缓和中。 半夏厚朴汤为理气剂,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效。患者痰湿积聚壅遏中焦,气机不畅,故有胸胁满闷。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的结难散,故宜辅以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疏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半夏厚朴汤中诸药分别入脾胃经,全方辛开苦降,能调整脾胃之气机。 该病例中,大柴胡汤、半夏厚朴汤二者合方可迅速恢复肝胆正常疏泄功能,使气机升降复常,胆腑通降功能恢复,胆道通畅,胆汁排泄巡其常道,患者诸症渐消。 编辑整理:黄郁芬 审阅老师:胡慧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