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孙宇杰 于 2021-9-29 23:55 编辑
程某,男,38岁,2021年7月22日就诊。患者半年前出现四肢皮肤红疹、瘙痒,至外院治疗,症状缓解。近三天上症再发加重,皮疹破裂可见清稀浆液,纳差,口干多饮,小便频多。舌淡,苔薄白,舌下脉络曲张,脉弦滑。
诊断:中医诊断:湿疮 湿热中阻 西医诊断:湿疹 处方: 麻黄8g 连翘10g 赤小豆10g 土茯苓30g 桑白皮10g 苦杏仁10g 石膏15g 当归10g 川芎10g 生地黄10g 赤芍10g 蒺藜10g 白鲜皮10g 桃仁6g 共7剂,水煎温服,日1剂,分3次服用。
二诊,患者皮疹明显减少,瘙痒已不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予前方加减,处方: 麻黄8g 连翘10g 赤小豆10g 土茯苓30g 桑白皮10g 苦杏仁10g 石膏15g 当归10g 川芎10g 生地黄10g 赤芍10g 蒺藜10g 白鲜皮10g 桃仁6g 徐长卿10g 玉竹10g 共7剂,水煎温服,日1剂,分3次服用。
按:麻黄连轺(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伤寒瘀热在里,口烦渴,小便不利,身发黄,脉滑数,当服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今反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显然非里有湿热,而是伤寒有热,拂郁在表,失于清透,汗不出,困闭于内,黄毒泛于肌表所致。 伤寒在表,治当麻黄、生姜辛温发汗,杏仁宣肺止咳,有利疏表;连翘,梓皮清热祛风止痒,赤小豆排毒,清热利小便,甘草、大枣和胃益中,资津以行汗,汗出热退,使肌表拂郁之邪得解,瘀热发黄必随之而退。从方证分析:身必黄,黄毒必肤浅,另有瘙痒之征,无湿热壅实,口燥烦,小便少,苔黄便干等里症,故不宜栀子柏皮汤治,而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退热,祛湿止痒。 该患者并见口干多饮等里热、津伤之征,故加入石膏,以清阳明之热;生地黄、玉竹等,养阴生津;当归、川芎、桃仁等,以图“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临证心得: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当代临床运用十分广泛,主要用于:一、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肤科疾病;二、以发热、水肿为表现的泌尿系疾病;三、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者。 临床病症变化多端,经典条文不可能逐一论述,而《伤寒》的文字更是格外精炼,应当勇于思考、探索,以期充分发挥甚至拓展经典方剂的应用范围,而不可过于拘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