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医案 现代医学对胃痛的预防诊治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高,疗效不太理想。而中医在治疗上,四诊合参,运用整体理念进行个体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西医上通过胃镜,X线钡餐,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手段来定性定位,并配合药物以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根除Hp以及促进胃肠动力。临床诊疗中发现, 西医近期疗效明显但远期易复发,并且本病长期服用西药副作用增加,加之长期服药.患者依从性差,故而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患者女,48岁。患者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未行任何诊治,持续半小时后可自行缓解,伴胃脘部嘈杂感。1周前外出食用火锅后上述症状再发加重,痛时喜压,矢气痛减,饥饿时则心下灼痛。晨起口干口苦,大便时溏时干结,无腹痛,厌油,黄疸等不适,舌质黄,苔腻,脉沉弦。中医诊断:胃痞证,中药以“疏肝解郁 和胃消痞”为法拟方,方药如下:柴胡10 川芎10 麸炒枳壳20 白芍15赤芍10 半夏10 酒黄芩12 竹茹12 党参12 桂枝10 百合20 川楝子10 熟地10 ,共3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宜,不宜郁滞。临床常见分型为气机郁滞:湿热中阻,痰瘀互结,肝胃不知,脾胃虚弱等方面,气机郁滞与肝胃不和,谈老师常以柴胡疏肝散加喊化裁,湿热中阻常以清中汤加减化裁。脾胃不和以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化裁。但谈老师在门诊中经常强调中医的手段应在明确病人无器质性问题中才可进行。当无法明确病人疼痛来源时,应立刻采取胃镜的检查手段以明确诊断即使患者坚持中药济疗,也需要告知患者胃镜检查的必要性。 带教老师:谈燕清 学生:李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