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韩某 性别:女 年龄:60岁 科室:肿瘤科 主诉:左乳癌术后4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3年。 现病史:患者2017年11月发现左乳癌,予手术及化疗;2018 年11月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行放化疗; 2019年9月前发现双顶叶脑转移,予手术及放化疗。2020年1月起予中药治疗联合放化疗至今,生存期明显延长,一般状况良好。2017年11月17日发现左乳有一质硬肿物,栗子大小,活动美无疼痛,无乳头溢液,局部无发热、无红肿、无橘皮样改变。2019年11月20日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左乳腺癌”,2017年11月25日行左乳癌根I甲术,术后病理示:肿物1.7cmx1.6cm,浸润性导管癌,无区域淋巴结转移,ER/PR (-), c-erbB2 (一)。2018年11月发现双锁上淋巴结转移,行放疗,同时甲氨蝶呤放疗增敏治疗。2019年9月患者自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CT考虑脑转移。2019月10月行左顶叶脑转移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转移性腺癌",后接受颅内肿瘤病灶立体定向放疗。现症见:形寒肢冷,面色晦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腰膝冷痛,大便溏泄,舌质淡,苔薄白,脉微细。 既往史:无。 辅助检查:2020年 9月16日CT提示右肾隐约外凸小结节影。颅脑MRI显示术区异常信号影增大。2021年11月19日复查颅脑MRI显示异常强化灶较2020年9月16日增大。 诊断:中医诊断:乳岩 阳虚寒凝 西医诊断:左乳腺癌 (浸润性导管癌),脑转移(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CS:IV期。 治则: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方剂:炙麻黄6g 白芥子10g 青皮5g 全蝎3g 肉桂3g 甘草3g 橘叶10g 干姜9g 鹿角霜20g 蒲公英30g 熟地黄30g 浙贝母10g 制附子9g 1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饭后温服。 体会:祖国医学文献对乳腺癌早有记载,隋、唐时期称为“乳石痛",乳岩病名首见于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本病认识更为详细。其说:“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疼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不解,日后肿如堆栗,或如覆碗,紫色气移,渐渐溃烂, 深知岩穴。凸者若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教,名日乳岩。”首选手术治疗,需续作化疗。但多耗气伤阴,损伤气血及脏腑功能,尤其是脾胃、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表现出气血损伤、肝肾亏损、脾胃虚弱等症候。影响骨髓造血功能,自身免疫功能降低。临床局部症状,又表现为恶毒蕴结之症。中医学通过审症求因,采用益气血、养阴液、活瘀血、解恶毒、健脾胃之法组方,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气血,恢复脏腑功能,提高免疫能力,消除临末症状,减轻化疗之毒副反应,预防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年限为目的。全方温阳补血、温经散寒以治其本;除痰通滞、解毒攻毒以疗其标,实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气血,恢复脏腑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