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2021年02月16日 姓名:赵某 年龄:21岁 性别:女 门诊号:35021000 主诉:痛经3年,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诉3年前出现经前小腹绵绵疼痛,喜温喜按,疼痛1-3天,经血流畅后,腹痛缓解,1天前月经来潮时下腹部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伴呕吐,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无腹泻,无乳房胀痛等其他不适。患者素喜冷饮,未婚,无性生活,月经规律,30天一行,经期5天,月经量适中,色黯红,夹少量血快,经行腹痛,末次月经:2021年01月16日。刻下:下腹部疼痛,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精神倦怠,无乳房胀痛,无腹泻,无腰部酸痛等其他不适,精神、饮食一般,夜寐安,大小便正常。 查体:妇检未行,舌质暗,苔薄白,脉涩。 中医诊断:痛经(寒凝血瘀)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 吴茱萸9g 当归9g 白芍6g 川芎6g 人参6g 桂枝6g 阿胶9g 牡丹皮6g 生姜6g 甘草6g 半夏6g 麦冬9g 三剂,水煎服,嘱其经期口服 辨病辨证:患者平素喜食寒凉之物,冲任虚寒,血行不畅,故经期小腹疼痛,血得热则畅行,瘀滞稍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畅,经脉不利,经色黯有块,寒邪内盛,阻遏阳气,故面色苍白,阴寒內盛,阳气不布,不能温养脏腑,故神疲乏力、精神倦怠,舌、脉均为寒凝血瘀之象。 二诊:2021年02月23日 其母前来,诉上方服一剂,疼痛自止,恐其复学后疼痛,复来就诊,遂予上方,三剂,嘱其经期服,经净即止。 按:温经汤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干口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干口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可知张仲景此方主要是根据妇女冲任虚寒,兼有瘀血阻滞的病机创立。本方温经化瘀并用,但重在温养,通过温通以使气行瘀去,血脉通利。 方中吴茱萸与桂枝合用,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共为君药。当归、川芎、白芍俱入肝经,能活血祛瘀,养血调经,能补血之虚,祛血之瘀,丹皮活血祛瘀,清退预热,共为臣药。阿胶养血止血,滋阴润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重用麦冬,以滋肺胃之津液,又能通心肺养营血,同时还能抑制吴茱萸、桂枝等温燥而避免耗阴,半夏可通降胃气而散结,和胃止呕,与参、草相伍,有助于祛瘀调经,生姜既温胃气以助生化,又助吴茱萸、桂枝以温经散寒,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此方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化瘀为主,大量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相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从方剂的组成来看,有桂枝汤(无大枣)、桂枝茯苓丸(无茯苓、桃仁,川芎代桃仁活血,吴茱萸代茯苓祛湿)、麦门冬汤(无粳米、大枣)、吴茱萸汤(无大枣)、当归四逆汤(无细辛、通草、大枣,吴茱萸代细辛散寒除湿)的痕迹。由此可见,温经汤能温补气、血、阴、阳,是一个虚证的调和方,不仅是虚寒,而是气、血、阴、阳均虚,兼有瘀血、水饮等。故温经汤的“温”,不仅是“温补或温热”,更是“温和”,既调和之意。经水调和,诸病可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温经汤作用于下丘脑,促进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具有调节性激素,改善子宫及周围组织的生理效应,促进新城代谢等药理作用。此方不仅可用于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还可治疗湿疹等皮肤病。 规培学员:张聪 指导老师:秦宗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