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中医名方方证网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一例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发表于 2021-3-8 20: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某,男,56岁,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眩晕一周,入住宜昌某综合医院,经过西医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来我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症见:患者头晕,即使平卧于床,头部略一旋转即感天旋地转,耳鸣,右侧头颈部疼痛,面色红,说话声音不高但清晰,五官无异常。上下肢感觉及活动无异常,无麻木及放射性疼痛。X线片示:C4-6有增生改变,C5-6之间不稳,C5前移约1度。颈椎右斜位片示C5-6钩锥关节增生。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纳食差,口苦,失眠多梦,二便调。
诊断:眩晕(肝阳上亢)
治则:平肝潜阳
处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  钩藤12g(后下) 石决明20g(先煎) 山栀9g  杜仲15g  桑寄生15g  蔓荆子9g  当归6g  生白芍12g  首乌12g  丹参12g  白菊花9g  青箱子12g  生龙骨12g(先煎) 生牡蛎15g(先煎) 延胡索9g  姜黄9g
共5剂,水煎服,头煎先将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先煎煮沸20分钟后,再入天麻、蔓荆子、山栀、杜仲、桑寄生、当归、生白芍、首乌、丹参、青箱子,煮沸10分钟后再加入钩藤、白菊花继续煮沸3-5分钟,即可取其汤药服用。二煎、三煎将上药煮沸分钟即可。每日2-3次,饭后服用。
二诊:5天后再来我院就诊,见患者能起坐于板凳上候诊。服完5剂中药后眩晕明显减轻,前方再进5剂,后随访,患者逐步痊愈。
按语:由于颈椎退变,颈椎失稳等原因,使其椎动脉直接受压、牵张、过度扭曲和交感神经受刺激等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眩晕的发生。中医学中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在《内经》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云:“上虚则眩”。《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眩晕病因虽有多种,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本病病位在于脑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上扰头目,则肝为眩晕,本病例故属于此。本方以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杜仲、桑寄生补肾壮水以制火。当归、川芎、生白芍、首乌补血、和血以养肝;白菊花、青箱子清肝明目;蔓荆子和白菊花配伍以疏肝经风热,主治头晕目眩;生白芍柔肝息风;生龙骨、生牡蛎平肝潜阳镇逆;延胡索、姜黄活血化瘀;丹参活血化瘀,解血脉之痉。诸药合用,共凑平肝潜阳,息风止眩之功;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论坛|会员|中医名方方证网 ( 鄂ICP 19025034号 )

GMT+8, 2025-5-22 23:46 , Processed in 0.3131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