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某,女,75岁,2020年11月26日初诊。患者诉数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痛,夜晚为甚,近一周症状加重。刻下:持续头疼,左侧及颠顶为甚,夜晚加重,影响睡眠,伴恶风、汗出,时有下腹胀痛,舌淡红,苔白厚,脉弦。 诊断:中医诊断:头痛 气滞湿阻 西医诊断:慢性阵发性偏头痛 处方: 羌活6g 独活6g 川芎30g 炒蔓荆子10g 甘草6g 细辛5g 白芷10g 当归10g 山麦冬9g 桔梗9g 防风6g 麸炒苍术10g 酒黄芩9g 酒白芍15g 茯苓15g 白术15g 盐泽泻10g 炒乌药10g 共3剂,水煎温服,日1剂,分3次服用。 二诊,患者诉头痛频率减少,程度减轻,仍睡眠不佳,近日自觉感受风寒,食欲不佳,舌淡红,苔白,脉弦。予上方加减,处方: 川芎40g 柴胡10g 白芷10g 炒芥子10g 当归10g 白芍10g 炙甘草10g 煅牡蛎15g 干姜6g 桂枝10g 酒黄芩9g 防风6g 细辛6g 薄荷10g 黑顺片9g 煅龙骨15g 麸炒白术15g 沉香曲1袋 按:清上蠲痛汤出自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是根据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川芎茶调散”及金代《内外伤辨惑论》之“羌活胜湿汤”合方加减衍化而成。具体药味有当归、小川芎、白芷、细辛、羌活、防风、菊花、蔓荆子、苍术、麦冬、独活、生甘草、片黄芩。书中谓此方“一切头痛主方,不问左右偏正新久,皆效”,可见是一首治疗头疼的验方。 另外,该方有经验上的加减运用:左边痛,加红花、柴胡、龙胆草、生地黄;右边痛,加黄、干葛;正额上眉棱骨痛甚,用天麻、半夏、山楂、枳实;头顶痛者,加藁本、大黄;受风而痛者,加麦门冬、苍耳子、木瓜、荆芥;常有自汗,加黄芪、人参、白芍、生地黄。 临证心得: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水平,方剂储备是一个首要基础,既要数量,也要质量,追求质量就要把握各方剂的适应症,重视方证对应。就该方而言,虽然原书说“一切头痛主方,不问左右偏正新久,皆效”,但也应加以分析。 清上蠲痛汤是由川芎茶调散合羌活胜湿汤化裁而来。《局方》说川芎茶调散“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说明该方头痛偏于受风后的实证,方中川芎善治少阳经头痛(头项两侧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后脑、前额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眉棱、额骨痛),荆芥、薄荷、防风升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细辛,祛风散寒止痛)。羌活胜湿汤亦是偏重外感,《医方集解》说“此足太阳药也;经曰:风能胜湿。羌、独、防、藁、芎、蔓,皆风药也。湿气在表,六者辛温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若水湿在里,则当用行水渗泄之剂。” 以上表明,清上蠲痛汤是基于两个治疗实证头痛的方剂化裁而来的,“一切头痛主方”表明其适用机会较多,而非无需辩证。应注意,本方辛散药物较多,凡血虚、气虚、肝肾阴亏而肝阳上亢所致之头痛,不宜使用本方。 撰写人:孙宇杰 审阅人:李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