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中医名方方证网

镇肝熄风汤合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案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发表于 2021-1-3 21: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镇肝熄风汤合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

      侯某华,女,46岁。于2020年12月11日就诊。
      患者为求改善耳鸣潮热出汗症状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最近饮用黄芪泡茶约月余。刻下症见:焦虑抑郁状,面色红赤,耳鸣失眠严重,同时伴眩晕,心中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长略数,量血压180/110mmHg。
      处方镇肝熄风汤合天麻钩藤饮:牛膝30 g,煅赭石15g, 醋龟甲15g,生牡蛎30g,白芍15 g,玄参15g,麦芽30g,茵陈15g,天麻15g,钩藤30g,石决明50g,炒栀子10g,杜仲20 g ,桑寄生30g,黄芩10g,首乌藤30g,益母草30g,柴胡12g,生地黄30g, 煅磁石30g, 3剂,水煎服,嘱其当晚连服2剂,急投之以降压。并将病人收入院,密切监视血压波动。
      二诊:患者住院后拒绝服用西药,强烈要求依靠中医治疗,服药后自觉诸症缓解,耳鸣头晕失眠俱减轻,心情大为舒畅,血压已经降低到136/96mmHg左右,时有波动。遵前法原方续服7剂。
      三诊:患者住院期间坚持服用中药,血压稳定在130/90mmHg左右,前方改石决明为决明子,减柴胡黄芩栀子。天麻15g,钩藤30g,决明子30g,杜仲20g,桑寄生30g,首乌藤30g,益母草30g,牛膝30 g,白芍15 g,玄参15g,醋龟甲15g,生牡蛎30g,生地黄30g,麦芽30g,茵陈15g,煅赭石15g, 煅磁石15g, 3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该患继续以纯中药治疗,舌淡红略有白苔,脉已从弦长转弦濡,服药近半月血压已逐渐趋于正常,恢复至126/90mmHg,并较平稳,近日出院。嘱其继续服药稳定治疗,减金石介类之量以防伤脾胃,并筹加苓术,处方:天麻10g,钩藤20g,炒决明子30g,杜仲20g,桑寄生30g,川牛膝20g,首乌藤30g,玄参15g,益母草30g,煅磁石15g,醋龟甲15g,牡蛎30g,茯苓15g,白术10g , 14剂,水煎服,日一剂。

按:《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高血压属于中医范畴中的“眩晕”、“头痛”、“中风”。发病机理往往多为上实下虚,上实多为肝火、肝风、肝阳上扰,气血并走于上;下虚多为肾阴虚损,水不涵木,肝失滋养,而致肝阳偏盛。《素问》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大厥,厥则暴死”。
镇肝熄风汤出于清末民初名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故头眩耳鸣、面红失眠;肾水不济心火,则心烦盗汗潮热。其方中牛膝、代赭石镇肝降逆,牡蛎、龟板、白芍、玄参滋阴潜阳、镇肝息风,茵陈、麦芽疏肝理气以达。近年各医家临床验证该方除降血压之外,对改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潮热出汗等症状亦有明显疗效。
      天麻钩藤饮始载于胡光慈所著的《杂病证治新义》一书,方中天麻、钩藤二药为君平肝熄风,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栀子、黄芩清泻肝火,益母草活血利水,上药现代药理学均证实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该患既有肝阳上亢之耳鸣眩晕烦热,又有肾阴虚之潮热盗汗之症,本虚标实,因为血压较高,为较快达到效果,将镇肝熄风汤和天麻钩藤饮合用,同时当晚大剂连服三次,以加强平肝潜阳、补益肝肾、熄风降压的作用,达到了一定的疗效。一诊以急则救标为主,重用牛膝、煅赭石、醋龟甲、生牡蛎、石决明、磁石以镇肝熄风,辅以疏肝解郁清热之柴胡、黄芩、麦芽、茵陈、栀子,同时以白芍、玄参、生地滋水以涵木。药虽三剂,血压已经明显下降。三诊考虑到“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重镇之品,恐影响肝的调达之性。减石决明、赭石、磁石之量,加麦芽、茵陈以顺肝。四诊随着血压进一步的稳定,脉象已转柔和,缓则治本,陆续减量重镇之品,同时注意顾护脾胃。其中重镇之品可以重用但不可久用,治肝不忘顾护脾胃是先贤的宝贵经验,也是续贯治疗的临床途径,颇可效法。

科室:茯神堂

导师:周刚

撰写学员:李姝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论坛|会员|中医名方方证网 ( 鄂ICP 19025034号 )

GMT+8, 2025-5-22 16:06 , Processed in 0.36261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