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某,女,27岁,2021年1月5日初诊。
初诊: 2021年1月5日
主诉:哮喘发作2年余
现病史:患者哮喘发作已有2年,每发作于秋冬。发时喘急咳逆,现患者痰多白沫,形寒肢冷,脉沉细,舌苔薄黄。
既往史:既往体健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哮喘 中医证型:肺气不足,外卫失固
西医诊断:哮喘
处理:
治则:降逆化痰
处方:天突,膻中,各5壮,艾柱如麦粒大。
二诊:2021年1月7日
灸后寒痰已减,咳呛亦稀,唯喘逆尚未平息,是灸之热力已达肺络,但尚不足耳。脉细,苔薄黄。仍当依法再进。
处方:气户(双),各7壮,艾柱如麦粒大。
三诊:2021年1月11日
寒喘之作,乃寒痰夹风互阻肺络所致,但得胸阳一宣,则寒散痰化,风失凭借而自去,吸道畅利气自平矣。两经灸治,咳稀痰畅,喘息亦平,脉沉细,苔薄滑。续当温阳,以助煦运。
处方:大椎,身柱,各7壮,艾柱如麦粒大。
四诊:2021年1月14日
灸治以来,情况良好,虽气候骤然寒冷,仅有咳呛而已。肺气渐复,外卫自固,是皆胸阳煦运之效。脉、舌如前,续以温阳为法。
处方:肺俞(双),各7壮,艾柱如麦粒大。
五诊:2021年1月18日
喘息日趋稳定,唯午后有轻微咳呛。脾土为肺金之母,子虚必求哺于母,唯母实乃能荫子,今用培土生金之法。
处方:足三里(双),各7壮,艾柱如麦粒大。
六诊:2021年1月21日
前用三里培土,兼寓“上实下虚,引而下之”之意。灸治以来,午后尚有泛恶,喘息虽平,仍有轻微发作。兹从和胃健运之法,以冀清升浊降,平秘阴阳。
处方:上脘,中脘,各7壮艾柱如麦粒大。
七诊:2021年1月25日
两经扶胃益气之灸,正得清升浊降之效,泛恶已平。唯午夜阴盛之时,尚有轻微喘逆,乃风寒趁阳衰之隙而扰肺。《内经》云:“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当依法灸之,以杜其风渐之门户。
处方:风门(双),各7壮,艾柱如麦粒大。
讨论:本例患者,辩为肺气不足,治节失行,水气凝聚成痰,更兼外感风寒之邪,以致风痰梗阻,壅塞气道而成病。首诊灸天突、膻中以开气道而降逆气,故灸后痰减、呛稀,是灸火之力透达肺络,气道寒凝之痰浊得温而行散之象。次诊痰减呛咳稀而喘未平,辩为火力不足,再灸气户以助胸阳而开阴霾,灸后喘息平息。三诊、四诊趁胜而进,再灸大椎、身柱、肺俞等穴,温督脉以补诸阳,以肺气而固表卫,固灸后能外御寒邪侵袭而不病喘。五诊、六诊病势已去,乃易实母荫子之法,健脾补胃,灸足三里、上脘、中脘,灸后脾胃之气健旺,清浊升降复常,肺气康复,病已基本痊愈。然犹恐其外门失禁,再为风寒所乘,七诊灸风门以杜邪侵之路。前后七治而愈。
规培医师:孔令轩
带教老师:雷华平
时间:202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