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中医名方方证网

甘姜苓术汤加减治疗腰痛医案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发表于 2021-1-11 23: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某某,女,72岁,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职员。2020年11月13日初诊。患者自诉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活动不利。在他院经针灸治疗后好转,而后每遇受凉劳累后反复发作,2月前患者淋雨搬重物后,腰痛复发加重,伴腿足绵软无力,不能久立,不耐远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在家自贴伤湿止痛膏治疗,疗效欠佳。精神、夜寐欠佳。纳食可,二便调,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弱。中药予“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治疗,处方:     茯苓12g        干姜12g       白术6g      甘草(炙)6g上四味,取水二升,煮取400ml,早晚二服.配合予电针治疗:主穴第三腰椎-第一骶椎夹脊穴   配穴:环跳、秩边等穴通电,连续波,加红外线治疗,1次/天,20分钟/次,10次/疗程。 二诊:2020年11月20日患者来院复诊,患者腰痛较前好转,腰背部、四肢冰凉,喜温喜按。 患者年高体弱,久病不愈,兼见肾阳虚表现,在甘姜苓术汤基础上可加用补阳药 肉桂末(分3次兑)3g,熟附片9g(先煎2小时),炒杜仲12g,熟地24g,山药12g,延胡索12g,丹皮9g。 3剂,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此加减方服至第九剂,则两足变热、恶寒怕冷与行路酸沉、疼痛之证明显好转。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之《金匮要略》,功能:暖脾胃胜水湿;主治作用:寒湿下犯之水湿病,身体沉重,腰以下冷痛感,腰沉如带重物,饮食喜温,口不干也不渴,小便清长。原书主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按本案腰痛腿沉怕冷,与肾着病相符。 《金匮要略心典》云: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焕土以胜水。  《金贵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裏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本病病因为脾阳不运,寒湿痹着于腰部所致,其病変部位并不在肾之本脏,而在肾之外府。临床以腰以下寒冷疼痛为特点。所以在治疗上应焕土以胜水。在本案中重用干姜配甘草以温中散寒;茯苓配白术以健脾除湿。脾属于土,为后天之本,肾属于水,为先天之本。脾胃与肾关系密切,肾中阴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脾胃收纳精微水谷,必须要借助肾中阳气的温煦。如果肾阳不足,则不能够温煦脾阳。此患者年高体弱,病情迁延日久,已见肾阳虚表现,若单从健脾除湿治腰痛,则非一时之工,若在健脾的基础上加以补肾,则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证心得:本人在跟师抄方的几个月中,发现在老人阳虚、小便过多、遗尿、尿频、眩晕、坐骨神经痛、妇女腰冷带下、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等属寒湿者,也多用此方加减。故凡见脾阳虚温运失司、水湿偏盛,均可用甘姜苓术汤治疗,然而各病又不完全相同,所以需随证加味。腹泻可加肉豆蔻、吴茱萸,加党参健脾益气;水肿可加桂枝温阳化气,加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内有痰饮可加半夏、砂仁、陈皮、生姜理气和中降逆,加泽泻、大腹皮利水渗湿;带下可加山药、苍术健脾燥湿,加附子、菟丝子、杜仲温补脾肾,加海螵蛸收涩止带。另外在预防本病发生方面,可配合针灸、按摩、理疗、拔火罐、膏贴、药物熏洗等方法,防止受凉及坐卧湿地,避免劳欲太过。                                            
     记录人:许婷婷                                                导师签名:陈建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论坛|会员|中医名方方证网 ( 鄂ICP 19025034号 )

GMT+8, 2025-5-23 06:19 , Processed in 0.33905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