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医案 患者女,32岁,因“左侧口角歪斜2天”就诊。患者诉2天前左侧面部及耳后吹风受凉后出现左侧面部运动功能障碍,左侧口角歪斜,左眼闭合乏力,左侧吃饭滞食,无左侧耳后疼痛,无听觉过敏等其它不适,严重影响日常活动,遂于今日来我院就诊。 查体:患者左侧额纹稍浅,皱眉、蹙额欠佳,左眼闭合乏力,左侧鼻唇沟浅,左侧口角歪斜向右侧,左侧示齿、鼔腮欠佳。伸舌居中,左侧耳后乳突区压痛(-)。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正常,巴氏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辅助检查:暂缺。 诊断:中医诊断:面瘫病 风寒袭络 西医诊断:贝尔面瘫 治疗: 1、普通针刺治疗:主穴:印堂、水沟、承浆、风池,左侧阳白、四白、攒竹、太阳、颧髎、迎香、地仓、颊车等。配穴:双侧合谷、足三里。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一次,每次15分钟。 2、中药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法治疗,方药如下: 人 参15g 党 参20g 茯 苓15g 川穹12g 燀桃仁12g 当 归15g 羌 活12g 独活12g 柴 胡10g 前 胡12g 炒枳壳12g 桔梗10g 炙甘草10g 炒僵蚕10g 全 蝎9g 地龙10g 中药5剂,水煎服,1剂每日。分三次服用。 3、嘱患者注意面部及耳后保暖,注意护眼、休息,避免劳累。 第5日五诊:患者左侧面部运动功能障碍较前好转,左侧口角轻度歪向右侧,左侧口角饮水漏水、吃饭滞食,左眼闭合乏力,皱眉、蹙额、鼓气等动作无力,左侧耳后无疼痛,无味觉、听觉丧失等不适。患者左侧面部运动功能障碍较前未见明显加重,针刺深度可稍增加,继续守上方中药5剂。 第8日八诊:患者左侧面部运动功能障碍继续较前好转,左侧口角轻度歪向右侧,左侧口角饮水漏水、吃饭滞食进一步好转,左眼闭合乏力,皱眉、蹙额、鼓气等动作稍无力,左侧耳后无疼痛,无味觉、听觉丧失等不适。患者左侧面部运动功能较前好转,今次予面部电针治疗,阳白、颧髎,地仓、牵正连接电针,电针频率宜慢,刺激强度宜轻,予左侧面部中频治疗以增强左侧面部肌肉。嘱患者加强左侧面部功能训练,练习皱眉、蹙额、鼓气、努嘴等动作以增强面部肌肉。 第10日十诊:患者左侧面部运动功能障碍继续较前好转,左侧口角歪斜好转,左侧口角无明显饮水漏水、吃饭滞食,左眼闭合、皱眉、蹙额、鼓气等动作稍无力,左侧耳后无疼痛,无味觉、听觉丧失等不适。患者左侧面部运动功能较前好转,继续予面部电针、红外线治疗。中药拟方: 人 参15g 党 参20g 茯苓15g 川穹12g 燀桃仁12g 红 花15g 当归15g 羌活12g 黄 芪30g 炒枳壳12g 桔梗10g 炙甘草10g 白附子10g 炒僵蚕10g 全蝎9g 地龙10g 中药3剂,水煎服,1剂每日。分三次服用。 第13日十三诊:患者左侧面部基本正常。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是以口角、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主要病因是由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的手足阳明、太阳、少阳之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气血不和、肌肉纵缓不收。其舌红,苔白,均为风寒外袭之象,四诊合参,本病属中医学“面瘫病”之“风寒袭络”之证,病性属实,病位在面部,预后一般。 上方选用辨证取穴,四白、地仓、颊车、足三里属手足阳明胃经,阳白、风池属足少阳胆经,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颧髎属手太阳小肠经,迎香、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水沟属督脉,印堂、太阳属经外奇穴。把面部经络几乎全部兼顾,但重点又放在阳明和少阳二经上,主次分明又各经兼顾。足三里此穴:1、足阳明胃经在面部循行较广,受邪时也较多,又“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2、针足三里可鼓舞胃气以祛邪外出;3、“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针足三里治顽固面瘫也合其理。合谷:“面口合谷收”。诸穴合用共凑功效。 记录医师:杨男 2021年8月20日 审阅医师:王国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