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中医名方方证网

2021年7月医案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发表于 2021-11-22 17: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姓名:钱某           性别:男         年龄:46岁    科室:肿瘤科
主诉: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
现病史:患者“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就诊,神志清,精神欠佳,面色晦暗,右上腹疼痛,腹胀,口干苦,纳差乏力,大便未解,小便黄赤。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涩。
既往史:无。
辅助检查:2021年7月2日我院肝功能示:ALT:67.1U/L,AST:39.6U/L,TBIL:12.8umol/L,DBIL:4.4umol/L。腹部彩超示:1.肝实质内回声密集增强增粗,门静脉、脾静脉增宽,肝硬变。2.脾大(中度)。腹部CT增强扫描:1.肝右叶后下段占位性病变,多考虑肝癌。
诊断
中医诊断:胁痛   肝胆湿热,气血瘀滞
西医诊断:1.肝癌;2.肝硬化(代偿期)门静脉高压症;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方剂: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30g  栀子10g  大黄15g  豆蔻10g  广藿香10g
滑石粉(包煎)10g  木通8g  黄芩10g 浙贝母10g 射干10g
丹参15g 赤芍15g   川芎10g  当归10g 桃仁10g  红花10g
莪术8g  甘草6g
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饭后温服。
二诊:服上药后上腹部胀痛稍有减轻,仍觉纳差乏力,上方加黄芪15g,莱菔子15g,6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饭后温服。
三诊:服上药后右上腹胀痛明显缓解,腹胀消失,食纳增加,精神状况好转,偶感乏力,上方去黄芩、贝母,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饭后温服。
体会:该患者以右胁肋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此病变特征符合中医胁痛范畴。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三者。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致的胁痛为虚症,属“不荣则痛”。本证的肝癌所谓肝胆湿热、气血瘀滞,所以肝胆湿热、气血瘀滞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治当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方选茵陈蒿汤和甘露消毒丹加减。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气,由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致胁痛。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气滞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因饮食所伤,肝胆湿热,所致之胁痛,日久亦可耗伤阴津,皆可致肝阴耗伤,脉络失养,而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有关。因肝居肋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故胁痛之病,当主要责之肝胆。脾胃居于中焦,主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遏肝胆,疏泄不畅,亦可发为胁痛。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胁痛病证有实有虚,而以实证多见。实证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气滞为先。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失所养。虚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论坛|会员|中医名方方证网 ( 鄂ICP 19025034号 )

GMT+8, 2025-5-23 06:52 , Processed in 0.30853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