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29岁,已婚。初诊时间:2021年10月13日。
主诉:耳鸣2年,加重3天。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两侧耳鸣,如蝉噪,伴有听力减退,劳累、生气或急躁时症状加重并兼有失眠,头晕等症状。多次在外院诊断为“神经性耳鸣”,行西医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有所减轻,3天前患者与人争吵后感双侧耳鸣加重,伴有听力减退及头晕,遂前来就诊。现症见:双侧耳鸣,如蝉鸣,听力减退,伴有头晕。起病以来精神差,夜寐差,纳食一般,小便可,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
初诊:行针灸治疗,取穴:取双侧下关、听宫、听会、翳风、安眠、白百会、头维及合谷穴。取同侧听宫及下关穴为一组以低频持、续波通电20分钟,每日一次,行5日。以“清肝泻热通窍”为治法,拟方如下:
菊花20g 白芷12g 辛夷花12g 苍耳子12g
白蒺藜10g 生地15g 麦冬12g 牡丹皮10g
淡竹叶10g 柴胡12g 甘草6g
5剂,水煎服,一日1剂,每日3次。
治疗5日后,患者感耳鸣明显减轻,听力基本恢复正常,头晕及失眠症状也有所改善。遂继续行针灸2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束后患者耳鸣基本痊愈,并无其他不适。
临证心得:本病属中医“耳鸣”。而耳鸣多分虚实,实证多由暴怒惊恐、肝胆火旺而致少阳经气闭阻,或痰热郁结,壅遏清窍;虚症多因肾精亏耗,精气不能上达于耳窍而致。结合该患者症状及舌脉,可辩证为“肝火偏盛”,故用药以清肝泻火为主。针灸治疗耳鸣一般取穴以局部取穴为主,并辨证取穴施针,视病情配电针、耳针、头针、水针等辅助治疗,加强刺激,巩固疗效。听宫穴是手、足少阳和手太阳三经之会,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位于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第3支的耳颞神经;听会属足少阳胆经,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布有耳大神经;下关在面部,属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有清热疏风、通利关窍之功效;依翳风交会穴之一,手足少阳之会,可聪耳通窍,散内泄热;合谷主治头面部疾患,诸穴相配共治耳鸣之疾,患者伴有失眠、头晕,故配以安眠穴、百会穴及头维穴以改善其症状。
临床上常分为客观性耳鸣和主观性耳鸣,主观性耳鸣为多见,精神状态、注重力分配、全身状态、用药情况、睡眠质量、疲惫、噪声、饮酒和情绪紧张等对耳鸣的发生和轻重均有影响。基于耳鸣发病机制莫衷一是,治疗耳鸣时应综合考虑到病程、病位、严重程度、全身疾病等行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如药物治疗、掩蔽治疗、心理学习服治疗、生物反馈等。然药物多是通过血药浓度作用于全身,而真正进入听觉系统的药物相对很少,故疗效常不佳,至今仍无公认的治疗耳鸣的特效药,而针灸治疗耳鸣副作用小,标本兼治,方便易行且疗效佳,有诸多优势,尤其对于后天的神经性耳鸣。
2019级规陪学院 李奕姿
指导老师:王国进副主任医师(针灸推拿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