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中医名方方证网

10月医案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发表于 2021-12-8 10: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患者:李某   性别:男   年龄:61岁
就诊时间:2021年10月20日   发病节气:寒露
初诊:主诉:间断阴囊坠胀感5年,发现阴囊包块3年
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感阴囊坠胀,无发热及尿频尿急尿痛,未予重视,症状间断发作,未有明显变化。3年前患者发现右侧阴囊有小包块,至成都某医院做相关检查(具体不详),接诊医生建议行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未行特殊治疗。其后患者间断复查,包块进行性增大,2021年4月14日在我院行阴囊彩超检查提示“双侧睾丸鞘膜积液、右侧附睾头部多个囊肿、左侧附睾头部小囊肿”,现为求中西医治疗,来院就诊。现症可见:阴囊肿大、坠胀,右侧包块不适感,阴囊稍有潮湿,畏寒,无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特殊病史。10年前因“胃穿孔”行手术治疗,后间断有反酸、胃胀不适,自服奥美拉唑、硫糖铝;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其它特殊病史及新冠肺炎相关链接触史。
过敏史:否认药食过敏史。
体检:T 36.5°C、BP 115/68mmHg,神清,精神可,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无充血,扁桃体、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心、腹未查及明显阳性体征。右侧阴囊可触及花生米大小包块,质软、活动可、轻触痛,阴囊透光试验阳性。舌淡、苔腻、脉浮滑沉取无力。
辅检:阴囊彩超示:右侧附睾头部多发囊肿,双侧睾丸鞘膜腔少量积液,右侧阴囊珠;血常规未见异常。
诊断:水疝(寒凝少阴证)/1.睾丸鞘膜积液 2.附睾囊肿 3.右侧阴囊珠
治法:温阳通经,健脾祛湿
处方:橘核15g      荔枝核15g           蜜麻黄12g       淡附片3g
         细辛3g         泽泻30g            炒白术12g        茯苓30g
         猪苓30g       桂枝10g            炙甘草9g          白及15g
        炒建曲15g  炒鸡内金15g           陈皮12g        姜半夏15g
          木香10g      蜈蚣10g
         3付,水煎温服,3次/日
复诊:患者治疗后来诊,诉阴囊坠胀感较前减轻,右侧阴囊包块触痛较前减轻,包块稍有缩小,其他无特殊。舌淡红、苔腻、脉沉滑。处理计划:1.上方去桂枝,麻黄减为6g,继服3剂;2.辅以中药外治:肉桂6g  五倍子15g   枯矾15g捣碎加水煎熬至糊状,外敷阴囊;3.艾灸中脘、神阙、足三里。
心得体会:肾主水,脾运化水湿,先天肾气不足,或肾阳虚衰,水液不能蒸腾气化;或脾阳虚冷,运化乏力,水湿潴留,导致局部水液的正常分泌与吸收功能失调,是产生水疝的基本病因。患者外感湿邪,内郁化热,下注结于睾内,本是阴囊潮湿、阴茎水疱等湿热之征,患者长期未予重视,又因平素嗜食酒甘厚腻之品,脾阳有损,日久失治,损伤肾阳,少阴化寒,故有畏寒;水湿壅滞,膀胱气化失司,故有阴囊肿大、坠胀;舌淡苔腻、脉浮滑沉取无力是脾肾阳虚、少阴寒湿之象。本方中橘核、荔枝核理气散结,白及消肿散结,麻黄发汗引水湿从表汗而化,附子、细辛、桂枝温阳散寒,泽泻、茯苓、猪苓利湿,半夏燥湿,白术、建曲、鸡内金、陈皮健脾,木香、蜈蚣通经,共奏温阳通经、健脾祛湿之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论坛|会员|中医名方方证网 ( 鄂ICP 19025034号 )

GMT+8, 2025-5-22 22:00 , Processed in 0.34546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