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中医名方方证网

针灸配合牵正散加味治疗口僻(面瘫)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发表于 2021-12-8 16: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某,女,27岁。
初诊:2018年2月20日。患者于7日前外出吹冷风后,感头晕发热,自行在家服用感冒药后休息,第二日晨起后突感面部肌肉麻木不适,喝水漏水,口眼均向右歪斜。现症见:左侧面部麻木不仁,口角向右侧㖞斜,左眼露睛流泪,左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患侧不能露齿鼓腮。左侧耳后压痛明显。患者平素体胖,起病以来精神尚可,夜寐如常,二便调,食欲减退。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疗方法:四白、阳白、攒竹、丝竹空、太阳、颧髎、迎香、水沟、地仓、颊车、牵正、翳风、风池均取患侧,合谷穴取双侧。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1寸规格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四白和阳白为一组,颧髎迎香为一组,地仓颊车为一组,随机取穴两组选择持续波低频通电20分钟,每日一次,行7日。中药拟“祛风散寒,化痰通络”,处方:防风10g,羌活10g,白附子8g,桂枝10g,僵蚕12g,全蝎12g,蜈蚣2条,      陈皮12g,半夏10g,川芎15g,甘草6g。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取450ml,分三次温服。
一周后复诊,面部麻木稍减轻,口歪眼斜一定程度减轻,左眼闭合较前改善但仍闭合不全,流泪明显好转。恶寒畏风等症消失。夜寐安,二便调,饮食可。舌淡红,苔白,脉沉。继续针灸治疗5日,5日后隔日一次。中药拟“补气活血,温经通络”,处方如下:白附子6,僵蚕12g,全蝎12g,蜈蚣2条,川芎15g,甘草6g,黄芪25g,当归12g,桃仁10g   红花10g,白芍15g,生地12g。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取450ml,分三次温服。
【按】面瘫之病属中医“口僻”,《灵枢·经筋》有云:“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张介宾《类经十七卷·疾病类六十九》注:“僻,歪斜也。”历代医家多将其归入风门中。
牵正散出自《杨氏家藏方》卷1:“治口眼㖞斜。”“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上药均生用,共为细末。每服3克,热酒调下,不拘时候。”全方只有三味药:白附子、白僵蚕、全蝎。主治风中头面经络。口眼㖞斜,或面部肌肉抽动,舌淡红,苔白。本方所治之证,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方中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为君。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且能化痰,合用既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又能通络止痉,共为臣药。用热酒调服,以助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以为佐使。此方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之功效显着,可使口眼喎斜得以复正,故方名“牵正散”。牵正散为“口僻”之特效方和基础方,随证加减它方常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患者平素体胖,痰湿壅盛,又于寒冬腊月外出致风寒之邪侵袭头面部经络所致口眼喎斜,故方用牵正散疏风化痰通络以达牵正之功、加蜈蚣通络止痛;合防风、桂枝、羌活祛风除湿、解表散寒;陈皮、半夏化痰;川芎行气;甘草调和诸药。并配合针灸治疗。一周后患者表证已解,但风寒入体,经络损伤,气虚血滞,故口眼喎斜等症未有明显好转。于是方用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以“补气活血,温经通络”。续配合针灸治疗。
通过头面部的经络较多且循行复杂,共涉及手足三阳及任督二脉等八条经脉。在临症取穴中:四白、地仓、颊车均属于手阳明胃经;阳白、风池属足少阳胆经;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丝竹空、翳风属手少阳三焦经;颧髎属手太阳小肠经;迎香、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水沟属督脉;太阳、牵正均为奇穴。以上穴位均可治疗口眼喎斜等头面病症。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口㖞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㖞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因面瘫多为邪犯阳明,故取穴时重在手足阳明经。而又多因风寒所致,故配翳风、风池以疏风散寒,益气补阳。辨证取穴,主次兼顾,疗效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论坛|会员|中医名方方证网 ( 鄂ICP 19025034号 )

GMT+8, 2025-5-23 06:26 , Processed in 0.3358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