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中医名方方证网

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发表于 2021-1-3 21: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陈某 女 51岁 其他人员 2020年11月9日就诊
患者多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胃脘部疼痛,自行用药缓解,当时未予以重视。后反复发作,2年前于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经治疗后有所缓解,但收效甚微。刻下:胃脘部疼痛,胀气,反酸,偶有打嗝,肝区疼痛,大小便尚可,纳食一般,夜寐一般,舌红苔白,舌体胖,舌边有齿痕,舌下络脉可见瘀斑,脉沉弦。
处方:
柴胡10      郁金12      茯苓15      白芍12
炒枳壳20    木香18      陈皮12     香附10
海金沙15   浙贝母12    醋延胡索15  当归12      
白术12      炒刺猬皮20  川芎10      煅瓦楞子20  
槟榔12      甘草9
服药十四药剂,上述症状缓解,嘱继续服用七剂,以巩固疗效。

按:柴胡疏肝散出自:《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 ,原书主治:“治怒火伤肝,左胁作痛,血苑于上……吐血加童便半盅。” 方论选录 《谦斋医学讲稿》:“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气,治疗胁痛,寒热往来,专以疏肝为目的。用柴胡、枳壳、香附理气为主,白芍、川芎和血为佐,再用甘草以缓之。系疏肝的正法,可谓善于运用古方。” 本方为疏肝解郁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胁肋胀痛,脉弦为辨证要点。主要用于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现代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慢性胃炎、抑郁症等疾病,在符合肝郁气滞证型的情况下,再经过适当的药物加减化裁后方可获得良效。 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致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见胁肋疼痛,胸闷,脘腹胀满;肝失疏泄,则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脉弦为肝郁不舒之征。遵《内经》“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理气之法。
方中以柴胡功善疏肝解郁,用以为君。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木香、槟榔行胃肠之气,茯苓、海金沙、浙贝母健脾利湿化痰,炒刺猬皮、当归活血化瘀止痛,醋延胡索、煅瓦楞子敛酸行气以止痛,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
临证心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促进小肠推进功能, 枳壳所含促胃动力活性的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具有双向调节机制, 白芍中所含的活性成分芍药苷对实验性溃疡模型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有研究表明香附和延胡索均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延胡索中含有的去氢延胡索甲素能够调节胃液分泌量,可减少溃疡产生, 甘草对胃肠动力有双向调节作用。本案中,患者为典型的柴胡疏肝散证,而患者2年来辗转于各地中西医求治均无功而返,为何?以致病势迁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若不及时阻断该病程,恐逆证发生,岂不误人性命!
                                                  科室:脾胃科     撰写人:邓亚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论坛|会员|中医名方方证网 ( 鄂ICP 19025034号 )

GMT+8, 2025-5-22 23:25 , Processed in 0.35330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