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中医名方方证网

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痞满案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发表于 2021-1-3 18: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痞满案

概述: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出现以胸腹痞满胀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按部位分有胸痞、心下痞。心下痞又称胃痞。本案论及的痞满一病,属西医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范畴。脾胃乃后天之本,长期胃脘痞满胀闷不舒,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病案正文
喻某,女性,44岁,教师。2020.6.20初诊。
现病史:患者诉近4年来因进食时间不规律出现胃脘部胀闷不舒,嗳气频作,伴时有胃脘嘈杂、心中烦热,反酸,无胃痛及呕吐,无恶寒发热。伴口苦口干,大便稀溏。精神欠佳,时觉乏力,纳少,夜寐欠安。起病后曾多次就医,口服奥美拉唑、吗丁啉等药物治疗,效不佳;近半月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遂来就诊。诊见:神清,心肺(-);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舌红胖、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数。
辅助检查:2020.6.2我院胃镜示:1、考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2、H.p阳性。
主诉:胃脘胀闷、嗳气反复发作4年,加重半月
中医诊断:痞满(寒热错杂证)
辨证分析:本案属于中医学“痞满”的证治范畴,其发病机理多为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因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运化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因外邪、食积、痰浊、气滞等邪郁阻,或脾胃虚弱,导致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不得宣通而发生痞满。同时,中焦气机顺畅,尚赖肝之条达,若肝气郁结,侮脾犯胃,影响中焦气机运行,亦致胃脘痞满。患者长期进食不规律,饥饱失度,损伤脾胃,渐至中气虚弱,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不得宣通而发生痞满。中焦气机阻滞,“气有余便是火”,日久化热,故胃脘嘈杂、烦热少寐、口苦口干。兼见时下利、乏力,病机较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指出其病机多为外感表证误下,正虚邪陷,结于心下,并拟定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所创泻心汤治疗痞满一直为后世医家效法。今患者虽无外感误下病史,但寒热错杂、虚实相兼证型已具。
治法:泻热消痞、和胃降逆
方药:法半夏10g        黄芩12g           黄连6g            党参10g
            大枣15g          干姜10g           旋覆花12g       代赭石15g
           煅瓦楞子15g    败酱草10g       柏子仁10g       炙甘草9g
           中药免煎剂 7付  冲服,2次/日,每日1付。
2020.6.29 二诊,患者诉胃脘嘈杂、胀满、嗳气明显减轻,无反酸及下利,夜寐稍欠佳,纳可。守方继服14付。
2020.7.16 三诊,患者诉症状好转,复查C14提示Hp(-)。
诊疗思路分析:
1、初诊患者胃脘胀闷、嗳气反复发作4年,加重半月,结合问诊了解其病史及胃脘胀闷性质,辨其寒热、虚实,结合查体情况,中医诊断为痞满(寒热错杂证),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并幽门螺杆菌感染。
2、四诊合参,患者胃脘胀闷不舒、嗳气反酸,乃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心中烦热、兼具大便稀溏,平素患者进食不规律、多食冷饮,乃致中焦脾胃损伤,如《兰室秘藏 中满腹胀》曰:“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痛”。故治当寒热平调、虚实兼顾, 以达泻热消痞、和胃降逆的目的。3、半夏泻心汤,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基础方,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皆为本方加减变化而来。方中半夏、干姜辛温以散寒湿;黄芩、黄连苦寒以清湿热;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以补气虚。故本方有辛开苦降、补虚消痞之功。心下痞指病者自觉心下胃脘痞塞不通,如物梗塞,但按之自濡。心下痞的病机关键在中焦脾胃,因脾为湿土,胃为燥土,故易形成寒热虚实错杂。其证从舌象辨,当见舌体胖大红润,舌边有齿痕,苔黄白相兼;从脉象辨,当有脉濡缓,或濡弱略数。否则很难判断为寒热虚实错杂之痞。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8:“汗吐下后,大邪虽解,胃气已弱而未知,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而噫气不除者。与旋覆花下气除痰为君,以代赭石为臣,而镇其虚气;以生姜、半夏之辛,而散逆气,除痞散硬为佐;人参、大枣、甘草之甘,而调缓其中,以补胃气而除噫也。”现代实验研究也表明,旋覆代赭汤有较好的止呕作用,其作用与胃复安相当。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应用效果尤佳。今喻某病案,方选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取二者寒热平调、虚实兼顾、降逆和胃之功。其中,干姜一味,虽属辛热之品,见患者心中烦热、舌苔黄,或以为胃中蕴热,不敢妄用,实则干姜伍法夏、芩连,此四味寒热互用、以和阴阳,在临床胃肠不和诸症中可广泛应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a、干姜对应激性溃疡、吲哚美辛加乙醇性、盐酸性和结扎幽门性胃溃疡均有明显抑制作用。b、干姜含芳香性挥发油,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强,从而促进胃肠的消化机能。c、干姜还能增强唾液分泌,加强对淀粉的消化力。
3、加减应用:a、“胃不合则卧不安”胃病伴夜寐不宁,加柏子仁养心安神; b、里热蕴久则可成毒,热毒伤胃,胃镜下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溃疡,此时治疗宜选用败酱草、鱼腥草清热解毒,对胃病治疗有积极意义。

                                            医案整理:游媛媛

                                            导师:易文

                                           2020年12月2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首页|论坛|会员|中医名方方证网 ( 鄂ICP 19025034号 )

GMT+8, 2025-5-23 00:03 , Processed in 0.32864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